今天是:2015年04月01日 17:45:42 星期三
站内搜索:

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8-06-19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摄影:  【字体:   浏览次数  [打印] [关闭]

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与突破

刘越 吴舜泽 俞海 张紫竹 明媚

 

2018年5月18日~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对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深刻理解、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论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成果、实践新亮点,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集大成与突破创新兼具的重要成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增强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与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对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历史考量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这种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将导致人与自然的多重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人通过劳动又实现了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矛盾统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改造也必将导致人类自身生存客观条件的恶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的社会历史观的统一,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关系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内涵的基础上,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特征,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剖析了“两山论”的3个阶段,打破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内核实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内涵和范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哲学理念和生态智慧,展现了优秀历史文化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反对竭泽而渔,围山而猎。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知足适情,见素抱朴。佛家强调众生平等,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这些都体现了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

从哲学理念上看,《周易》中提及“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要优先于社会属性,顺应自然才是根本之道;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孔子秉持客观自然主义态度,“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肯定自然的内在规律,强调人类与天地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宇宙万物“自然而然”的生命规律。

从历史实践认识上看,孟子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及《韩非子·难一》中“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的典故,从反面告诫后人,自然的破坏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取之有度才是应有之道。

历代先贤的哲学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客观的历史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集众家之大成、取思想之精髓、汲历史之营养的传承基础上,融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述,肯定了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构成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从而具有强大持续的生命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了可持续发展的西方近代生态理论,发扬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中国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借鉴了西方近代生态理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内化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成为全球共性问题的国际背景下,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瑞典)、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南非)、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巴西)为标志,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反思升温,在徘徊探索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保护环境、代际公平、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与探索的重要新成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实践,保护生态环境推行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共识。但只有中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把生态环保上升到文明层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执政党方针政策高度,并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推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合理借鉴了西方近代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支柱”拓展上升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进程的重要贡献,为发展中国家避免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路和经验。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积极引导国际环境治理秩序变革方向,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对个人工作经历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的深邃思考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快车道。面对日益显现的生态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后,进一步提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些重要的论述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个人地方工作经历的认识与思考,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与行动经验,丰富与发展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期,担任党支部书记时,带领群众成功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在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他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不断对传统发展理念进行突破。在福建宁德期间,他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要着眼于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走上省级领导岗位后,他延续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思想。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多方重要论述,重点阐释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上海工作时,他谈到:“当人们连喝自来水都遇到了麻烦,这个时候,这样搞出来的GDP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我们听喝彩声,还是要真正听老百姓的喝彩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作出重要讲话、论述、批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诸多部署与实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将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等内容纳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明确了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重点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内涵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此外,《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共同形成了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部署和制度构架。从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的过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和理论指导价值。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近期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此外,“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也被写入党章。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反哺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其自身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认识更为鲜明,同时领导着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问题意识更为清醒,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理解更为深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同时结合个人地方工作经历的认识与思考,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与行动经验,将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崭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生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与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了马克思生态观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是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的内在统一,是高度、深度、广度与速度的协调统一,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树立了引领的旗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了中国的力量。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